五年间,一座城市的民主法治是什么模样?
五年间,一座城市的民主法治是什么模样?
新华网上海6月22日电
浦东新区法规又“上新”了——
22日,《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上海市浦东新区推进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改革若干规定》经表决通过,对推动浦东新区更好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化“放管服”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浦东新区法规,这个自2021年诞生的新名词可谓法治上海的缩影。
党的十九大以来,上海持续优化制度供给。从城市发展到人民生活,从开门立法到大城小事,一幅幅生动图景中,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落地生根。
五年间,一座超大型城市的法治软实力愈加清晰地显现出她的模样。
创新与突破:高质量立法马不停蹄
什么是浦东新区法规?
这个“硬核”新名词,代表着新时代我国立法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创新。
2021年6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相关决定,授权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浦东改革创新实践需要,遵循宪法规定以及法律和行政基本规则,制定浦东新区法规,在浦东新区实施。
2020年11月3日,上海浦东陆家嘴景色。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上海立法马不停蹄。截至目前,共有9部浦东新区法规问世,涉及营商环境、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各方面。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说,从篇幅上看,浦东新区法规都不长,但“条条干货”,特别注重创新,以法治方式引领推动浦东新区更好地“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体现出上海“用足用好”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授权的决心、信心。
回顾上海立法这五年不难发现,在诸多重要议题上,上海立法都表现出鲜明的高度和效率,创新与突破持续“在线”。
2020年9月25日,《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和保障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经表决通过,此决定授权示范区执委会行使省级项目管理权限,按照上海、江苏、浙江的有关规定统一管理跨区域项目。
一次“携手”,开启新路。在全国人大支持下,此次决定由上海人大会同江苏、浙江人大同步作出。在共同研究立法问题、共同起草决定文本的基础上,两省一市人大常委会还选择了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集体亮相”更彰显出三地在示范区立法上的高度协同。
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2021年4月,长三角再次携手立法: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分别通过《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四地的决定在主要条款、基本格式和实施时间上保持一致,通过协同立法,为加强长江流域禁捕工作提供法制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从决定动议到出台只用了2至3个月,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立法协同中主动出击,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
坚持需求导向,上海还探索开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方面的立法,引导新生事物健康有序发展。2022年1月1日起,《上海市数据条例》施行,作为国内首部省级人大制定的数据条例,把数据纳入法治的轨道,与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同频共振,提升新型生产力增强城市竞争力。
初心与底色:为人民城市“保驾护航”
从上海石库门开启的红色历史,为这座初心之城留下丰富红色资源。建党百年之际,英雄的城市将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的价值取向写进法条:彰显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历史地位,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1年6月1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前。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2021年7月1日起,《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施行。八章五十八条的条例聚焦红色资源的调查认定、传承弘扬、保护管理等。用这部系统、全面的地方立法,上海为丰富而宝贵的红色印记“保驾护航”。
这是一座人民城市的底色。
着眼于人民高品质生活,让每个生活在上海的人得到尊重、感到温暖,上海立法亦充分体现“人民性”。
以城市更新来看——对上海来说,城市建设已进入新阶段,即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更新为主。2021年9月1日起,《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施行,作为上海创制性地方法规,条例把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纳入城市更新的范围,把民生优先作为城市更新的基本原则,具体内容和路径包括旧住房改造、加装电梯,增加物流快递设施、公共充电桩,构建多元融合的社区生活圈等。
引领“新时尚”,上海一直在实践。2019年举行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获高票通过。
此前, 对上海不少居民区来说,垃圾分类早已不仅是嘴上说说的名词,而是生活中实实在在发生的改变。上海的立法者发现,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有极为明显的变化,不再是垃圾要不要分类,而是怎么分,不分怎么罚。多年来,“史上最严”的垃圾分类法规与“新时尚”生活习惯的融合已越来越深。人人动起来,“新时尚”更精彩。
“天线”与“地气”: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
这些看似“高大上”的制度供给,有着原汁原味的人人参与。
“架起彩虹桥,开启直通车。”走进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墙上的一句话,总能引发社区居民的共鸣。
2021年7月24日,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内。新华社记者 耿馨宁 摄
虹桥街道是“立法直通车”最早“班次”之一。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第一个设在街道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在此成立。严肃的立法在这里并不“神秘”,普通老百姓的意见也能推动法条的确立。
多年来,这里已完成未成年人保护法、退役军人保障法、药品管理法等近70部法律草案的意见征询工作,征询覆盖万余人次,提出建议1363条,其中101条被全国人大采纳。
“我们老百姓看到自己提的建议意见变成了法条里的一句话、一个词,很高兴……居民们不仅‘零距离’感受到了人民民主,也更有主人翁意识,更具法治思维。”全国人大代表、长宁萍聚工作室党支部书记朱国萍说。
小小“联系点”,民主大舞台,见证全过程人民民主深植城市肌理。如今,从虹桥街道“始发”的“立法直通车”在上海已覆盖全部16个区。全市基层立法联系点5年参与20件国家法律、64件地方性法规制定的征求意见工作,530多条立法建议被采纳,在“神经末梢”为上海城市建设、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断贡献力量。
2021年7月1日起,《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若干规定》通过并施行,这是全国第一部由省级人大常委会制定,专门促进和规范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地方性法规,确定了人民建议“征集—研究—转化”的闭环管理和运作机制,为党和政府听民声、察民情,及时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开辟出“绿色通道”。
拨通市民服务热线,来自群众的“金点子”,不断转化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在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格”,无论是加装电梯还是破解停车难,有事好商量、事事能商量,成为百姓生活的新常态……
牢记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首提地”的光荣使命,上海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记者郭敬丹、吴振东、杨有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