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区恢复常态,志愿者队伍如何不散

2022年07月03日 09:14:10 来源: 解放日报

    5月底的一天,居民区书记倪晓倩在社区核心志愿者群里打出一句话:“疫情封控快结束了,我们这支志愿者队伍何去何从?”

    普陀区长征镇象源丽都居民区党员志愿者组长王见回忆,看到倪书记的提问,大家一时有些沉默。但没多久,很多志愿者都在群里表达了“不想队伍就此散去”的想法。

    如今,象源丽都的白衣天使医疗组、心理辅导组、信息宣传组等特色志愿者群都保留了下来,依然在为居民服务。

    事实上,志愿者进行“平战转化”的问题,已在上海多个社区开始了探索。一场疫情,让很多从未参与社区治理的能人浮出水面,也带来了社区治理格局的改变。当生活和工作恢复常态后,能否继续用好社区能人资源?

    志愿者热情怎样不冷却?

    象源丽都流动的常态化核酸检测点,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每天16时至20时,“大白”在小区各楼栋流动做核酸,每个楼栋下停留15分钟,最后固定20分钟给没赶上时间的、特殊人群集中测核酸。这是因为在建立常态化核酸检测亭时,居委会征求了居民的建议,结果大家希望核酸检测亭可以进小区,却又不要靠近自己楼栋。

    倪晓倩便在核心志愿者群里提出了这个问题,在智囊团们的建议下,居委会多方协调,最终找到了一个大家满意的方案。

    在王见看来,倪晓倩很善于抛问题给志愿者,志愿者的很多好建议,也能有很好的反馈,让大家觉得受到尊重,有成就感,从而愿意继续为社区做事。

    白衣天使医疗组也是这样。最初是封控期间,小区六七十位有医疗背景的志愿者义务为居民提供问诊服务的“微信诊室”。现在,微信群自然而然地保留了下来。居民有需求,先告诉志愿者块长,块长再将需求告知医疗组,医疗组成员利用空闲时间咨询或出诊。

    一位在司法所工作的在职党员,在疫情期间也十分活跃。现在倪晓倩希望他利用特长,有空的时候能参与社区每月一次的司法服务,他也欣然答应。

    在桃浦镇樱花苑,一些疫情期间参与社区保供的志愿者,正逐步加入加装电梯志愿者的行列。年长的志愿者则继续发挥自己热情细致、擅长做群众工作的特点,和年轻志愿者优势互补,形成“常规楼组长+在职党员线上楼长”双楼长制,将进一步推进加梯工作。

    眼下,普陀区正在组建由社区在职党员、热心居民、社区达人、团购团长等活跃力量组成的居村“第二梯队”,形成“区党建办+街镇工作组+居村第二梯队”组织架构;推动双楼长全覆盖,为社区治理赋能。

    居委会究竟该如何搭台?

    以往的社区治理中,比较强调居委干部的个人能力建设。常态化防控之后,如何“搭台”让社区能人继续“唱戏”,考验的则是居委干部的另一种重要能力。

    在此过程中,志愿者和居委会首先要建立互信,而日常的赋能、授权,对志愿者也十分重要。

    大上海城市花园的社区“达人”杨先生是一位企业管理者,一场疫情让他与居委会形成了深度连接。“我在常态化防疫中提出了关于建立排队小程序的一些建议,得到了居委会的及时采纳。今后希望继续参与一些力所能及、可以发挥作用的社区事务。”

    据了解,近几年长寿路街道一直在探索以社区“达人”赋能城市基层治理。街道在不同层级引入了“达人”力量参与咨询或治理过程,还为“达人”们提供互相学习、交流分享的平台。

    真如镇街道曹杨花苑的天汇广场,是覆盖居民楼、商务楼宇、商住两用楼宇的混合型小区。楼委会党总支书记张华介绍,现在“第二梯队”队员参与每月一次的楼宇治理联席会议,共同解决电梯维修、外墙渗水等社区矛盾突出的管理难题。通过协商,即将安装人脸识别、数字哨兵等工具,为流动性大的小区提供安全保障。

    天汇广场志愿者服务队队长王烨表示:“疫情期间我慢慢对社区事务产生了兴趣。当楼委会正好发出邀请后,我也愿意留下担任第二梯队队长。我们有超过6成的志愿者愿意留任到第二梯队,也陆续有普通居民希望加入。参与社区事务最重要的是规划好时间,如果你愿意付出,安排好时间,这件事就不会成为累赘。”

    虹口区北外滩街道正在探索如何继续让社区“团长”发挥作用。街道通过全覆盖排摸,已建立“社区团长数据库”,根据“团长”的特长、兴趣等进行分类汇总,准备将一部分“团长”转型为“社区兼职顾问”,助力基层治理。通过拓岗促就业的方式,探索建立“见习社工”岗位,面向社区公开招募一批暂无固定工作,但群众口碑好、组团能力强的“团长”参与社区工作。

    内生自治动力如何持久?

    社区究竟是什么?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城市基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俞祖成表示,地域性、社会互动与共同的联系纽带,构成了社区的三要素,缺少了它们,所谓的社区其实只是一个居住地的概念。

    在他看来,基层治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来自社区居民的“内生自治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唯有大多数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并主动履行相应责任和义务,基层治理才能以合理的成本维系其可持续发展。对此,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的根本路径在于积极践行“人人有责、人人尽责”,进而才能实现“人人享有”。

    以往在不少居民的心目中,会更多强调自己在社区中的权利,而忽略了其中的义务。要解决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的内生动力问题,就需要注重在社区的日常治理中,通过举办相应的居民活动或搭建相应的参与平台,从激活邻里关系入手,进而培育出居民的社区责任感或义务担当。

    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志愿者已在疫情防控中树立了更多的社区责任意识。天汇广场的一位志愿者认为:“因为疫情,大家会为了一件事情齐心协力,感觉社区凝聚力一下就增强了。”

    记者了解到,宝山区计划打造“活力楼组”3.0版,通过党建引领,发动更多的在职党员、团干青年在楼组建设中示范带头,引导更多的中青年力量深度参与社区治理。依托“社区通”及居委会各类议事会议平台,健全自下而上的议事协商、群众评议、建议征集、诉求回应等民主参与机制,赋能社区“达人”、志愿者提升治理意识和能力。

    对上海的许多社区而言,需要进一步探索的东西也很多:比如,疫情封控期间冒出来的一个个楼组群,今后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吗?街道、居委会可以创造更多和居民对话的机会吗?对常态化社区志愿服务又该有怎样合理的激励机制?

    很多探索,正在起步。(周楠)

    原标题:

    小区恢复常态,志愿者队伍如何不散

    上海多个社区正探索基层治理格局转变,继续激发“内生自治动力”

【纠错】 [责任编辑: 史依灵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