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探索社会化拥军优属新路径
美丽园大厦有些特别。以它为圆心画一个圈,周边有华东医院、华山医院、雷允上药城等医卫资源,有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市文联、静安区文化馆等文化资源,有延安饭店,还有市级机关老干部大学、中福会少年宫、儿童艺术剧院等适合老少“充电”的地方。
在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在市双拥办指导下,由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牵头,15家单位坐在一起,商量成立“美丽园崇敬公益志愿服务联盟”,他们拿出自己的主营业务优势和特色业态、知识、技能和专家资源,面向驻沪官兵、军人家属、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开展志愿服务。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在美丽园大厦拿出300平方米的楼面,设立“崇敬之家”活动服务平台,全市崇敬服务体系在有效形成中。
这是上海探索社会化拥军优属工作的一次新尝试。近年来,上海顺应新形势新情况,坚持创新拓展、坚持项目引领、坚持社会聚力,不断探索社会化拥军优属工作,使尊崇军人职业、致敬英雄英烈在上海蔚然成风。
围绕“社会化”创新拓展
如何汇聚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服务国防、服务军队、服务优抚对象?这是社会化拥军优属工作的关键,也是作为社会组织的市拥军优属基金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拥军优属不仅仅是政府的工作,只有通过“社会化”拥军,才能更好地形成社会共识。在基金会领导看来,“社会动员是基础工作,动员成效直接影响拥军优属的社会共识,社会协同是实施路径,协同程度决定社会化效果。”事实上,对于“社会化”的思考和探索,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从未停顿。
改变从自身开始。从单纯募集资金、投入项目,到以“项目化+网络化”创新资金募集,基金会“舒心厨卫适老改造”“光明营养计划”由此诞生。2020年基金会设立智库平台,针对社会化拥军优属开展战略应用课题研究与决策咨询。
同年,上海市拥军优属志愿服务总队成立,并建立新闻宣传、文化工作、健康保健等7支服务队,截至目前服务队已根据需求拓展至10支,专业社会服务体系逐步形成。2021年,崇敬公益事务服务中心成立,基金会将项目决策管理和运行相对分开,探索现代社会组织制度并强化执行力。
项目引领,做需求“回应者”
“对于特殊群体,如何让他们在保供中还能成为社会优待对象?参与应急保供是临时支援,还是需要实施机制性的固定帮助?社会组织是等待政府安排任务,还是立足特殊情形主动作为?”保供这一段“特殊任务”,启发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展开新的思考。
以需求为导向,探索以项目统领的运作机制,是这几年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的工作着力点。通过走访调研,基金会对服务对象的需求“画像”更精准。
疫情期间,退役军人求职和企业用工出现困难,基金会创业支持服务队联系多家企业,先后帮助百余名不同年龄、学历、专业的自主择业干部和退役士兵成功就业。创业支持服务队还打造创业培训班,邀请退役军人企业家授课,支持更多退役军人自主创业。
年轻军官工作强度大、少有时间照顾家庭,基金会出资协同相关部门举办军人子女夏令营、爱心暑托班、低龄少年娱教一体班。虹口区还举办了“智慧军嫂培训班”,帮助军嫂科学处理子女教育、家庭关系、情绪压力、自我提升等问题和困扰。
基金会给自己定位:做好优抚对象碰到问题的“回应者”,做拥军优属资源的“联动者”,做拥军优属公益生态的“推动者”。
突出“崇敬”,聚力社会资源
去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在龙华烈士陵园举行的“人民不会忘记”活动上,烈士纪念设施守护崇敬志愿服务队成立。去年12月,在嘉定烈士陵园,浦东、黄浦、虹口、奉贤、闵行、嘉定首批6个烈士纪念设施守护崇敬志愿服务区队获授队旗。今年,第二批10个区志愿服务队也将成立。届时,全市72处烈士纪念设施都将定期开展“致敬英烈”的守护活动。
围绕“崇敬”二字,上海社会化拥军优属做足了文章。尊崇军人职业,致敬英雄英烈,不仅在弘扬传统中涵养崇敬情怀,而且创造条件增强优抚对象的荣誉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去年,上海举办“拥军优属,固我长城”大型关爱公益活动,法律、艺术、医疗、餐饮、家政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能工巧匠们向广大军民提供了五大类100多项活动,让很多军人和优抚对象赞不绝口。今年的“拥军优属,固我长城”系列活动也已全面展开。
在“崇敬”旗帜下,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汇聚到社会化拥军平台上。2020年,上海市企业联合会、现代服务业协会等14家社会组织与基金会签署社会化拥军优属战略合作工作协议,各协会发动行业内企业对口开展拥军服务项目。
美丽园大厦的“崇敬之家”只是开始,在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的设想中,将在全市合适的地标建筑中设立多个“崇敬之家”,也将与社会协同共建更多的“崇敬服务联盟”。“崇敬之爱”活动将壮大社会化拥军优属的宣传声势,崇敬教育专项则将支持国防学校,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和资助军烈属、英模子女教育。(记者 张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