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首批贸易型总部得到认定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栽下政策制度创新“梧桐树”,吸引国内外贸易型总部企业纷至沓来。
记者从商务区管委会获悉,近期,商务区首批30家贸易型总部得到认定。30家企业上一年度营业收入(交易额)近8000亿元人民币,其中,营业收入(交易额)超千亿元的企业有1家,百亿元以上的有7家;上年度税收近30亿元人民币;排名前五的国际贸易企业占比商务区进出口贸易额近23%。
贸易型总部涵盖新业态新模式
30家贸易型总部包括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如连续三年居全球旅企第一的携程,上年度交易额超5000亿元;上海五锐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上年度营业收入达到750亿元;上海新易腾集团有限公司目前华硕零售销售为全国第一、华为全国第二、苹果全国第五;中化石化电子商务(上海)有限公司是中国中化旗下全资子公司,2021年通过“壹化网”平台在线交易量400余万吨、销售总额超过200亿元;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是行业排名前列的联动快递、物流、跨境、仓储与供应链的综合性物流供应商。
30家贸易型总部行业分布广泛。其中,国内批发零售类7家,国际货物贸易7家,国际服务与物流12家,平台交易4家,占比分别为23.3%、23.3%、40%和13.4%。
从贸易方式来看,30家贸易型总部覆盖了新型跨境电商、离岸转手买卖、保税展示、保转跨、保转展、跨转保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如上海中昊针织有限公司袜类出口连续成为全国第一,销售袜品数量世界第一,它也是首批申请商务区自由贸易账户的企业之一。去年下半年,公司开始探索开展以“两头在外 三单分离”为特征的离岸贸易,在东南亚采购袜子成品后,销售给北美、欧洲商家,累计货值200万美元。
除30家受认定的贸易型总部外,商务区还集聚了锅圈、华峰、希杰、国铠、震坤行等一批贸易型总部储备企业,提前布局未来。
创新政策上升为常态化制度安排
近年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将进博会通关便利、资金结算、投资便利、人员出入境等创新政策,上升为常态化制度安排,为贸易型总部的腾飞插上“翅膀”。截至目前,已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内172家企业开立自由贸易账户。
为进一步推动贸易型总部集聚,6月30日,上海市商务委、市发改委、商务区管委会联合印发《关于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贸易型总部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涉及人才政策、金融支持,助力企业提高资金运作和管理能力、提升贸易规模、拓展国际市场,以及完善政府服务机制等方面。
《若干措施》发布后,激活了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政策制度创新的“一池春水”: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决定,首期提供30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支持商务区内贸易型总部企业发展;中信保上海分公司表示,将以虹桥营业部为主体落实相关服务工作,积极支持商务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保障商务区内企业的买方平均限额满足率高于分公司平均水平,对于商务区内符合条件的案件优先享受“理赔绿色通道”;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表示,将打出“一池+一链+一账户”组合拳,定制涵盖全球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及自由贸易账户服务体系在内的金融生态综合服务,赋能区内贸易型总部企业。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商务区将致力打造更多百亿元千亿元级贸易平台,来承接贸易型总部能级提升和功能拓展。如以虹桥品汇、绿地贸易港为代表的“6天+365天”进博会常年展销平台,将建设包括虹桥国际咖啡港在内的10个百亿元级进口商品集散平台。以海外贸易中心、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为代表贸易服务平台,以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上海西虹桥商务开发有限公司——西虹桥商务区为代表的市服务贸易促进示范基地,以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等为代表的上海市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区等,也都将通过提质增效,为商务区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的加速发展赋能,起到“蓄水池”和“领头羊”作用。(记者 吴卫群)
原标题: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首批贸易型总部得到认定,30家企业去年营收近8000亿元
制度创新“梧桐树”引贸易型总部集聚
下一步将打造更多百亿千亿级贸易平台,承接企业能级提升和功能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