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让制度创新释放更大红利 高水平开放看上海临港

2022年08月20日 09:37:49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向东是大海。

  上海东南角,长江和东海交汇处,一个开放高地正在隆起。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央交给上海新的三项重大任务,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就是其中之一。

  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临港新片区加快建设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三年时间,开放性制度创新静水深流,前沿科技产业集聚成势,新城建设快马加鞭。东海之滨,未来之城轮廓愈发清晰。

  加大压力测试

  高水平开放“开花结果”

  一个地方的发展,速度重要,但方向更重要。

  “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要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努力成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有针对性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建设,提高经济质量。”——坚持“五个重要”的功能定位,为临港新片区建设特殊经济功能区指明航向。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是中国商飞公司全资子公司和总装制造中心,是实施大飞机战略的重要载体。上飞公司注册地位于洋山特殊综保区浦东机场南侧区域,拥有浦东和大场两大基地。

  “一个企业两个基地,分别位于洋山特殊综保区围网内外,监管制度不一样,如何监管?我们之前没有碰到过。”上海海关自贸处处长万骏说,通过创造性地提出“一司两地”一体化监管方案,上飞公司可以更好开展保税加工、研发、维修等业务,也带动了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在新片区加快形成民用航空产业体系。

  类似的制度创新,在临港新片区还有很多。瞄准高水平开放的新高地,成立三年来,临港新片区不断加大压力测试:建设全国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三年累计新增企业1300多家;推动全国首个外商独资整车制造项目投产运行,成立全国首家外资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落地国内首单外资班轮公司“沿海捎带”业务,设立东北亚空箱交换中心……

  目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中的78项任务基本完成,国家、上海市、临港新片区出台各类政策260余项,形成87个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制度创新案例,其中36个为全国首创,基本形成包括投资、贸易、资金等在内的“五自由、一便利”制度型开放体系。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说:“临港新片区‘五自由、一便利’的制度设计,瞄准的是全球范围内的高端要素资源。通过吸引国际增量资源,服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涌现千亿级前沿科技产业

  构建产业发展新生态

  生产最新的新能源汽车,从第1辆到第100万辆,需要多长时间?答案是不到3年。

  最近,位于临港新片区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第100万辆整车缓缓驶下生产线。从电池、汽车芯片到汽车内饰,特斯拉的供应商“朋友圈”遍及长三角地区,上海超级工厂的供应链本土化率已超过95%。

  “从和临港确定合作关系开始,特斯拉就在规划本土化的供应链体系。我们和临港新片区一起成长,落户的三年也是大家互相成就的过程。”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说。

  2021年,新能源汽车成为临港新片区首个产值突破千亿元的产业。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还在继续提升,达到每年75万辆。

  根据规划,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汽车产业规模预计突破4000亿元。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说,除了整车制造,临港新片区还将重点发力汽车电子、汽车软件,通过软硬件一体化发展,着力构建起更好的产业生态。

  要让前沿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就必须走深走实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统计显示,三年来临港前沿科技产业累计签约项目超过300个,涉及总投资超42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逐年倍增,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超过40%。

  瞄准为“陆海空天”高端装备提供引擎,在临港新片区打造“全球动力之城”;集聚康希诺、美敦力、君实生物等头部企业,形成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新沃土;加快建设滴水湖金融湾,发展科技金融、金融科技等新兴金融业态;大力发展以“滴水湖AI创新港”“国际数据港”为载体的软件和数字产业,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临港新片区布局的,大都是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带动性的产业。

  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依托“东方芯港”特色产业园区,临港新片区集聚了超过150家集成电路企业,初步形成了覆盖芯片设计、特色工艺制造、新型存储、第三代半导体、装备材料等环节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一手抓高质量发展

  一手抓高品质生活

  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海昌海洋公园、“星空之境”海绵公园……走进临港新片区,“网红打卡点”一只手数不过来,一天之内能够看遍“星辰大海”。

  从上海市中心到临港新片区,距离超过70公里。如何在远离市区的一片滩涂上,建好一座未来之城?这是时代交给临港新片区的课题。依托新城建设,一手抓高质量发展、一手抓高品质生活,临港新片区的人气越来越旺。

  “原来去临港新片区都是一路畅行,现在早高峰车流滚滚,有时还会碰到堵车,这也是一种‘甜蜜的烦恼’。”在临港上班的上海市民吕蔚说。

  产业发展是集聚人气的根基。36岁的东北人赵桐,如今担任上海港城开发集团的工程主管。2020年元旦,他看到临港的人才新政策(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至5年),咨询具体流程之后,不到3个月就办好了。“我们公司承担了临港新片区多个大项目的建设,亲眼见证这里越来越好。我在临港生活了6年,未来也将扎根于此。”

  人才“来得了”还要“留得住”,生活配套设施很关键。近年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中小学等13所学校先后落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院区日益完善。临港新片区还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十四五”期间合作共建多所基础教育学校。“在临港新片区建新城,要让公共服务设施等人,而不是人等公共服务设施。”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一位干部说。

  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临港新片区要在新城建设方面坚持高标准、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在产城融合、宜业宜居上下更大功夫,加快引进青年人才、国际人才,努力使这里成为海内外年轻人向往和青睐的首选地。

  三年时间,倏忽而过,新片区开局不凡。继续在攻坚突破中为全国自贸区发展探路破局,临港还将拥抱更远大的未来。(记者姜微、何欣荣、杨有宗)

【纠错】 [责任编辑: 罗沛鹏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65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