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店经济一路飘红蔚然成势
第三届“五五购物节”开幕不到一个月,上海首店经济利好不断:全球知名美妆集团雅诗兰黛旗下高端专业护发品牌艾梵达(AVEDA)开出中国内地首店;顶级设计师品牌普拉达(PRADA)香水美妆中国精品首店9月中旬将开业,欧莱雅旗下高端品牌法国专业护肤世家凯芮黛(CARITA)上海首店也将在9月初落户。
首店经济是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的一张“王牌”。过去十年,首店经济从寥若晨星到如火如荼,无论在引领时尚,还是在修复疫情影响、促消费稳增长方面,均显现出强大生命力。
2017年,上海引入首店226家,2018年835家,2019年986家,2020年909家,2021年1078家。尤其自2018年起,上海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首店经济上升斜率陡然增大:2018年至2021年底,上海引进各类国内外品牌首店达到3808家,平均每天新增2.6家,稳居全国第一。其中,全球首店或亚洲首店65家,全国首店792家,外资品牌首店占比近20%。
今年4—5月,受疫情影响,商业陷入停滞,但上半年,上海依然迎来366家首店落户,较之同样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同期仍增长14%。进入下半年,上海首店经济更是爆发出强劲“修复力”,截至目前,新开业首店已超过200家。
近年来,首店经济在上海一路飘红,缘由何在?答案是,外因与内因共同托举。
先看外因。作为开放高地的上海,一直也是全国范围内引进首店的高地。1989年上海首家肯德基开业,1993年百胜大中国区总部从香港迁到上海,带动中国快餐行业的变革;1992年,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零售企业第一八佰伴落户陆家嘴;1995年,上海引进家乐福超市,并在几年间吸引麦德龙、易初莲花、欧尚、大润发等外资商业在上海设立公司总部;1996年,率先引进日本罗森便利店,为全国的便利店行业树立了标杆……中国加入WTO后,更多外资商业企业通过落户上海进军中国市场。2013年成立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率先在全国试点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动包括商贸服务业在内的六大领域对外开放,成为中国扩大开放进一步吸引外资的风向标。
越来越多国际知名企业和品牌通过上海进入中国市场,从上海口岸进口的服装、化妆品、汽车约占全国的70%、50%和40%,上海成为国内名副其实的中高端消费品集散地。一连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引进各类展品共计21.4万种,共发布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超1500项。上海也是全球十大最具吸引力的零售目的地市场之一,国际高端知名品牌集聚度已超过90%。
截至2022年7月,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已达863家。上海市商务委统计显示,其中与国际知名消费品牌相关的有70余家,包括欧莱雅、资生堂、开云、历峰、星巴克、宝格丽、施华洛世奇、联合利华、强生、戴森、百胜等,均为全球行业龙头企业。
再看内因。首店经济蓬勃发展,还因为上海不断探索营造更优营商环境。
先是精心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作为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突破口,2018年6月,上海“全球新品首发地”建设全面启动,发布9条政策措施。到目前为止,上海黄浦区、静安区、浦东新区、徐汇区、虹口区、长宁区、奉贤区都已被命名为“全球新品首发地示范区”,形成“全球新品首发地示范区+首发首店地标性载体+网络新品首发平台”的首发经济载体建设体系,以及“进博会+时装周+首发季”的新品发布平台发展体系。本届“五五购物节”期间,上海将举办“2022全球新品首发季”,上海国际美妆节、上海潮生活节、上海时尚定制周等主题活动也将轮番上演。
首店经济一路飘红,更离不开优质的政策制度供给。首发新品预归类、香水定制化售后服务、建立重点商标保护目录制度……问题浮上来倒逼干部沉下去,最终实现“破题”。“出道即巅峰”的南京西路星巴克全球烘焙工坊,就是制度创新的受益者。兴业太古汇负责人表示,当初有意引进星巴克全球烘焙工坊时,“很多同行认为在当时的法规政策下,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在政府部门的创新支持下,这里最终得以顺利开业,并成为上海新的商业地标。”
上海市商务委主任顾军表示,未来,上海将继续加大制度和政策创新供给,加快集聚国际国内品牌和时尚要素资源,培育专业人才和机构,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品牌在沪首发全球新品、落地品牌首店、设立企业总部,培育壮大从“首发”到“首店”到“总部”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生态链,从而进一步提升“上海购物”品牌的丰富度、时尚度和体验度。(记者 吴卫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