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继续打好“中国制造”这张好牌
中国有着非常好的制造业基础,在改革开放40多年中,我们通过制造业走进了世界大国的队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在大国竞争聚焦于制造业的当下,中国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在高质量的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必须改变过去“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当前我们的制造业发展缺乏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要买别人的特种材料。这种资源在外,市场在外的制造业发展模式,不能再继续下去。
制造业是发展国内大循环的重要驱动力,制造业也必须建立在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上,才能成功地转型和升级。
制造业的主攻方向,是产业数字化和产业绿色化,这将成为我们制造业双轮驱动的引擎。当然,在疫情背景下,健康医疗也是制造业努力的方向,即安全化。数字产业、绿色产业、医疗产业,都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努力方向。
本轮制造业升级是和创新紧密相连的。中国不能再靠成本发展制造业,而是要靠好东西,靠技术,靠核心竞争力。这样由供给决定需求的发展模式,所带来制造业竞争力,能够弥补我们劳动力成本和土地资源逐渐降低的优势。
其次是产业低碳化。产业低碳化是人类文明共同面临的问题,随着气候变暖和可再生资源的减少,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我们要负起大国责任,这也是中国合作共赢、共同富裕的价值观的体现。
尽管在中国当前发展阶段中,制造业的绿色化负担更重,服务业的绿色化负担相对较轻,但由于制造业是我们的比较优势,制造业就需要直面低碳化转型的挑战。
转型方向确认之后,如何实现,就关系到中国价值链(新型营商环境)的打造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因为做好它们,就是为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首先,中国急需打造自己的价值链。以往中国制造能走遍世界,是因为加入了由发达国家创造的全球价值链,利用我们的成本优势,成为世界加工厂。而在当前复杂形势下,用全球化的价值链来发展中国制造业具有不确定性,中国需要打造自己的价值链。
价值链能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好地识别企业的质量。好企业获得订单,坏企业倒闭,通过价值链生态的优胜劣汰,能够极大地提高价值链上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比通过金融手段和政府扶持的效率更高。在这样的价值链生态中,一些小微企业也会获得发展,它们或许技术含量不高,但是它们的参与能够提升商业运营的便利性,降低其成本,也更容易触达消费者,把好的产品和服务送到不断在追求美好生活的消费者手中。
中国还可以按照负面清单的形式,加大开放力度,邀请全球企业共同参与,分享中国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红利。这也正是我们实现以内循环主导、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目标的紧迫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