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魔都·民生访谈|“大城养老”焦点话题,民政局长一一回应
新华网上海4月11日电(记者 吴振东)大城养老,万众关切。“2023民生访谈”10日启动,上海市民政局局长蒋蕊做客首期访谈,一一回应市民的养老新关切。
上海市民政局局长蒋蕊4月10日做客“2023民生访谈”
已有17万张养老床位 为何还要继续建?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截至2022年底,全市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553万,常住人口老龄化比例达25%。蒋蕊在节目中表示,根据预测,2030年至2035年间,上海老年人口将进一步增长至峰值。同时,80岁以上高龄人口持续增多,专业照料需求快速增加,养老机构建设需要放眼长远、未雨绸缪。
今年的上海市委市政府民心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继续把养老设施及床位建设列为第一项,包括新增5000张养老床位、改建2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等。到2022年底,全市有养老床位17万张,2025年要增至17.8万张,2035年将实现21万张床位的建设目标。
智慧社区为上海老年人生活保驾护航。 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蒋蕊还在节目中回应了市区与市郊养老床位“忙闲不均”的问题。她表示,确实存在中心城区养老机构入住率普遍较高甚至一床难求,而郊区尤其远郊地区相对宽裕的现象,破题的关键是加强养老床位的统筹使用。“我们试点推进保基本养老床位统筹机制,不断将床位资源纳入全市统筹池,保障老人可以就近选择、更大范围选择,老人及其家属可通过上海市养老服务平台进行机构查询、办理入住申请。”
据介绍,上海市民政局将在临近医院、公园或者社区附近选址新建养老床位,同时通过改造酒店、商办楼宇等增加床位供给,对存量的养老机构升级改造、提升品质,对不符合要求的关停并转。
要数量更要质量 养老服务业如何留住年轻人?
上海市民政局此前发布消息,2022年度上海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日常监测平均得分81.5分,同比上一轮监测提高1.4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持续稳步提升,总体处于“良好”水平。从不同类型养老机构看,平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公建民营(85.9分)、公建公营(83.7分)、民建民营(78.7分)。
蒋蕊介绍说,为不断提升上海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加强服务过程监管,市民政局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日常监测工作已连续开展五年,监测指标包括服务提供、服务保障、服务安全三大维度共计90项。对监测结果较差的机构,民政部门会相应增加监测频次,并把其作为日常关注的重点。
2023年1月7日,在上海中福会养老院,一名老人在工作人员帮助下吃饭。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近日,上海公布全市首批认定的21名养老服务业高级技师,“95后”小伙王程名列其中,而在去年8月,他已成为首个落户上海的养老护理员。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护理人才队伍。在上海人才引进相关政策中,养老服务逐渐成为重要的领域。
蒋蕊表示,近3年来,全市已开展4万余人次的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在岗养老护理员技能等级持证率达74%。近年出台的《上海市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入职补贴实施办法》还明确,对具有中专(职校、技校、职高)学历的养老护理员和具有专科(高职)及以上学历的养老护理员,分别给予3万元和4万元的一次性入职补贴。此外,养老护理员年限补贴政策正在研究制定中,以鼓励优秀护理员长期投身养老服务事业。
把更多养老服务搬到“家门口” 上海还将怎么做?
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家中的一位老人处于疾病或失能失智状态,另一位尚属健康,但背负着不小的照料压力,蒋蕊称其为“一老养一老、一老伴一老”。
针对这样的情况,“家庭照护床位”成为新的选择,目前已在上海部分区开展试点。蒋蕊介绍说,“家庭照护床位”相当于把养老机构的床位搬到家里,由养老机构派出专业团队,把服务延伸到家中,让老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享受类似机构的专业服务。“当然,这需要对老人的家做一些改造工作,比如配置一张移动护理床、红外感应监测等。”她表示,从试点情况看,这项服务具有较高好评度,目前已有进一步推广的计划。
上海市民政局局长蒋蕊4月10日做客“2023民生访谈”
2019年,上海印发《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工作指引》,提出在街镇或片区重点依托1个社区养老综合体和若干个家门口服务站点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今年,“建设100个家门口养老服务站,建设30家智慧养老院”又成为上海民政部门的新目标。“有些老人步行到街道综合为老服务场所可能还需15、20分钟的时间,养老服务网络还能进一步织密。”蒋蕊说,“家门口养老服务站”将立足居民区层面,实现“微助餐”“微日托”等基本生活照料,以及“微健康”“微顾问”“微社交”“微助浴”等社会交往、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