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22民生访谈|小动物多了,PM2.5少了:解码上海环境“加减法”

2022年07月06日 19:05:22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7月6日电(记者 王默玲)这两日,一只在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内出现的野生麋鹿吸引了不少关注,超大城市与野生动物之间的故事近年来频繁上演。有网友好奇问,“这些动物是迷路了吗?”

  “其实,城市所在的地方本来就是动物的家园,城市扩张的过程中有些小动物离开了,现在城市生态环境变好了,它们又回来了。”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6日做客“2022民生访谈”时如是说。从各种动物的“回归”,到医疗废弃物的安全处置,再到碳普惠滴水成海的绿色前景,程鹏回答了一系列市民关心的环境问题。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右一)6日做客“2022民生访谈”

  动物“回归”背后有一套“加减法”

  长江口十多年来第一次监测到“嘴角上翘、自带微笑”的江豚,貉妈妈带着一群憨态可掬的小貉在小区花园里安家,迁徙越冬季上海湿地保护区内的小天鹅数量每年攀升……“看一个地方生态好不好,可以数一数鸟的翅膀、鱼的尾巴”,越来越多的鸟往这儿飞、鱼往这儿游,折射出一个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上海市环科院工作人员在长江口水域抓拍到长江江豚探出水面的瞬间。 受访单位供图

  生物多样性的“加法”背后,有赖于环境污染的持续减少。程鹏介绍,2021年,上海全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低值;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天数为335天,优良率为91.8%,较2016年上升12个百分点。今年以来,上海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273个监测断面中,优Ⅲ类断面占93.0%,较去年同期上升11个百分点。

  “‘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生态环境领域约束性指标,上海全部超额完成。”程鹏说,下一步,上海将依托长三角地区的联防联控,统筹做好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协同减排。

  在长宁区新泾镇绿八居民区里有一个生境花园,它是从小区的“边角料”改造而来。临水的小花园里,卉木萋萋,偶有水鸟飞过,晚间更是成了黄鼬、刺猬、貉等小动物的庇护所。程鹏说,“随着城市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野生动物出没的频次将会增加,我们也将越来越熟悉如何与这些小动物和谐共存。”

  守好“超极限”医废处置的“底线”

  医疗废物的安全及时清运处置,事关城市环境和市民健康的底线。3月以来,上海医废垃圾处置一度迎来了超极限状态,“超极限”遇到“底线”,高效安全地守住是唯一路径。

  “本轮疫情以来,由于核酸检测、隔离收治等产生的涉疫医疗废物快速增长,上海全市各类医疗废物的日收运量最高达到1400多吨,是平时的6倍,也是3月初的4倍多。”程鹏说,“但请大家放心,3月1日以来,全市累计收运医疗废物9万余吨,全部得到安全处置,没有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6月3日,上海城投旗下上海环境集团医废收运员正在把医疗废物周转箱推进货箱里。新华社记者 王默玲 摄

  经过极限施压的大考之后,上海迎来了核酸检测常态化的阶段。记者在松江区一核酸检测点看到,检测亭内的工作人员正不断扭转扎紧一袋黄色医废垃圾的袋口,这就是医疗废物袋规范的“鹅颈式”封扎方法。目前,上海全市有一万多个常态化核酸检测点,“多而散”的点位每天产生的医废垃圾如何收运处置,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

  程鹏介绍,上海已就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医疗废物收运处置工作制定了工作方案:一是针对核酸采样点点多面广、隔离管控波动性大等情况,督促各区加强对核酸采样医废、集中隔离点垃圾等医疗废物的短驳集中,城投集团做好后续收运处置;二是将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纳入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设施清单,并做好应急处置准备,目前上海医废垃圾应急处置能力预计2000吨每天,确保医废超常增长后能及时安全处置;三是加强对涉疫医疗废物收运处置人员的安全防护和闭环管理,确保收运处置队伍相对稳定。

  “滴水成海”的碳普惠人人都能参与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每一个个体的参与,而如何激励公众主动参与节能减碳的行动,上海正在探索建立一套碳普惠的正向引导机制。

  消费者阅读上海一商超入口处张贴的环保海报。受访单位供图

  程鹏介绍,碳普惠机制能够记录和量化公众的低碳行为,通过商业、交易市场和政策等方式来引导和激励公众形成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与碳市场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机制主要面向生产侧的中大型减排量不同,碳普惠主要面向消费端“小、杂、散”的项目减排和个人低碳行为,通过聚沙成堆、滴水成海,调动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的积极性,成为支撑国家和地方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力量。

  据了解,此前上海起草了《上海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并于2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前《方案》正在进行专家论证和风险评价,下半年有望出台。

  “接下来,上海将形成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搭建碳普惠平台,选取基础好、有代表性的区域及统计基础好、数据可获得性强的项目和场景,比如新能源、公共交通、低碳消费等领域,先行开展试点示范,衔接上海碳市场,探索建立区域性个人碳账户。”程鹏说,未来,上海有望形成规范、有序的碳普惠运行体系,探索通过商业激励机制,逐步形成规则明确、场景丰富、发展可持续的碳普惠生态圈。

  新华社『解码魔都』工作室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 罗沛鹏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638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