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中显韧性,上海制造有股劲
此轮上海疫情的严重冲击,导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下降5.7%。一季度,上海工业生产增加值还增长4.8%,二季度却下降23.2%。然而,如果逐月研究数据,不难发现上海制造的回调力强劲——4月,全市工业生产增加值下降61.5%,但5月降幅即收窄至27.6%,6月更迅速翻红,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8%。
这些数据,验证了上海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王东的预判。前几天,他曾告诉记者,“二季度和上半年经济数据会比你想象中来得好。上海工业经济在疫中的确很受伤,但也恰恰是疫后恢复最快的领域,上海制造有股劲。”
3月以来,大量制造企业奋力战疫,危中寻机,为上海工业的韧性写下生动注脚。
老订单不走新客户又来
留住老订单,拓出新客户,上海企业做到了。
中科新松临港机器人工厂,疫情中一天未歇。3月底上海封控通知发布至翌日2时,先后有91名新松人逆行回工厂,闭环生产,确保数十个订单按节点交付。其中,向墨西哥及国内张家港交付协作机器人产品和智能工厂解决方案两大订单,交付时间迫在眉睫。危机之下,企业战斗力集中迸发。一方面,公司提前将部分协作机器人产品发往武汉、四川,利用当地仓库及物流实现“曲线交付”;另一方面,中科新松全力克服本地物流运输困难,最终如期交付了墨西哥客户的智能产线订单。当生产物料难以补充,协作机器人和AGV(移动机器人)装配遇阻时,留守的新松人在库存中寻找“超级替补”,用尽了后道工序前移、手动模拟调试等各种方法。
由于企业早已开始布局“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这一先见之明不仅填补了在岗人数严重不足的短板,也使成品差错率大幅下降,更为中科新松争取到新客户。中科新松总裁杨跞告诉记者,经此一“疫”,行业智能化、自动化需求日趋显露,外资龙头企业受疫情影响产能下降,不足以支撑整个市场需求量,国内汽车行业某知名客户看准机会,大举布局全自动装配检测线,且后期预计还有10余条总成生产线的投资规划,全部托付给了中科新松。“5月以来,我们还赢得了多家客户同类型项目定点,预计这些新客户近三年的产线投资规模将突破10亿元,这将使我们的订单量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
国内国外布局步伐未停
业务布国内、走国外,上海企业也做到了。
智慧港口解决方案供应商西井科技,在上海本土诞生,业务触角却遍布海内外。此轮疫情发生以来,让CEO谭黎敏尤为感动且倍感振奋的,至少有两件事——
一件发生在国外。考虑到欧洲集装箱供应链展览会6月在荷兰举行,西井科技已出差海外多月、本可返回的员工选择继续驻守,替公司参展。公司参展的全球首款全时无人驾驶量产商用车Q-Truck惊艳四座,吸引瑞典、德国、荷兰、马来西亚港口及中欧班列前来咨询。
第二件发生在国内。疫情最严峻时,在市场监管局等政府部门助力下,西井科技顽强推进Q-Truck产品的欧盟CE认证。这款产品去年底酝酿拓展欧洲市场,上海政府部门主动帮助对接“一带一路”国际认证联盟。当认证推进到今年4月、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时却遇疫情,企业随即请北德专家在线指导,产品从上海辗转运抵武汉完成车辆测试……重重困难下,企业迸发出强劲韧性。终于,Q-Truck于6月如愿获得欧盟CE认证。
谭黎敏透露,目前公司业务已遍及海内外90余个港口、大型物流园等,今年上半年在全球范围内累计签约客户数达60家,营收同比已上升10倍。
制造业“数转”因疫加速
添“数字”,降成本,上海制造业正猛踩油门,加紧补上短板。
疫情下,工业企业对于数字化生产管理的需求变得前所未有的强烈,对此,羚数智能创始人郭文蔚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近期公司签约的中大型制造业客户既多又快,数量每周均呈指数级增长。
如一家在汽车零部件细分领域国内排名第一的上海企业,5月起向羚数智能“搬救兵”。这家企业年产值约8亿元,今年下半年订单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40%。订单激增要求企业加大生产管理中的数字化投入。
“以数字化武装、花最小代价实现降本增效,是制造业的转型之路。”郭文蔚透露,沪上一家航空航天产业链企业,去年10月开启“数智运营”后,企业排产、统计时间节省50%,单人单产效率提升50%,生产稳定性及无故障生产周期提升了100%,即便在今年疫情下,企业产能损失也被最大限度地降低到30%左右。
上海制造业中,年产值1亿元以上、6亿元以下的中腰部企业占比约30%,它们已从“求生存”转向“求发展”。 下转6版(上接第1版) 郭文蔚感慨,“这些中腰部企业若能在疫情刺激下,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艰难一跃,就很有可能成长进阶为年产值二三十亿元的头部企业。利用数字化降本增效,就是增强经济的抗跌性,就是为上海工业生产贡献实实在在的增速。”
6月16日,上海产业空间又“上新”,推出第三批13家特色产业园区,其中有10个园区是为四大新赛道即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智能终端、元宇宙度身定制。上海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王东说,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全市方方面面,通过各种方式为“上海制造”注入更多产业资源和确定性,“一方面,上海持续加大对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的培育力度;另一方面,目前在新赛道上的企业与产业,经过今后两至三年努力,或成长出一批新的高增长企业,由此显露出上海未来产业发展新业态、新形态,甚至主导推动上海产业向新的产业结构去调整。传统产业的存量部分与新经济动能的增量部分,将共同支撑推动上海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李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