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东馆公测首日,三大亮点抢先看!
上海图书馆东馆是国内外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形似经过精心雕琢的玉石。
浦东新区迎春路、合欢路、锦绣路与世纪大道围合的成片树林中,一座乳白色、状如璞玉的建筑在阳光的照射下泛出温润的光晕。这是“十三五”时期上海文化设施建设重大项目——上海图书馆东馆。
作为国内外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该馆总建筑面积约11.5万平方米,地上7层、地下2层,开放后可提供座位近6000个,满足每年200余场讲座、上千场各类学术活动的文化需求,读者年接待量可达400万人次。8月16日,它迎来竣工验收后的首次大规模全馆公测,其中,三大亮点引人关注。
亮点一:艺术气息浓郁,建筑本身“可阅读”
这是一个艺术气息浓郁的场馆,建筑本身就“可阅读”。它的外观形似一块经过精心雕琢的玉石,建筑立面包覆着背衬保温板的印刷玻璃,干净利落,在周边公园景观的映衬下,仿佛一片“文化绿洲”。据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介绍,这一设计源自一句中国古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
而在建设之初,上图东馆便邀请来自海内外的艺术家根据场域特质为其定制10组艺术品,将艺术之美融入阅读空间。比如,一楼中庭的地面是一件水磨石材质的艺术品,取名《往来春秋》,灵感源于报纸上的一行行文字。上海本地艺术家申凡用黑白二色规则地涂抹掉文字内容,仅留下标点符号,直观地表达了书刊中段落结构的形式之美。字母S、H寓意上海,字体和花纹的设计则取材于上图馆藏的西方摇篮本。
中央美院教授徐冰的装置艺术《鸟飞了》,从中央方桌的“书本”里“飞”出。816个不同字体的“鸟”字,从印刷体向楷书、隶书、小篆一路演变。最后,远古象形文字的“鸟”,成群飞向窗外的树林,寓意通过图书馆阅读、学习,打破思维的框架,没有极限。
亮点二:全媒体时代的智慧复合型图书馆,处处彰显科技感
上图东馆定位“全媒体时代的智慧复合型图书馆”,处处彰显科技感。“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走进馆内,迎接读者的是“图小灵”。这样的机器人员工,上图东馆有十几位,可以为读者提供图书借阅、图书查询、图书讲解、图书推荐、室内导航、智能对话、巡逻广播等服务,还能将读者所借阅的书送至预约的座位上。“怎么办证”“我要借书”“带我去电梯”“查一下我借的书”“最近有什么活动”……机器人都可以回应。
除了机器人,上图东馆还引进了很多智能设备。以智能书架为例,读者只要把想要借阅的书在大屏上进行检索,它便会告知这本书在哪个架子第几排第几列,大大缩短找书的时间。馆内的阅览桌都设置了座位预约系统,读者可以提前“占位”。新一代智能物流分拣系统则提供多本及单本书的自助归还和自动分拣服务,可实现快速归架并支持24小时全天候流通服务。
亮点三:“藏借阅”一体,80%的空间开放给读者
上图东馆另一大亮点,是将80%的空间开放给读者。这里设有22个主题阅读服务空间,包括音乐图书馆、表演艺术图书馆、美术图书馆、前沿科技馆、健康生活馆、设计馆、未来阅读区、城市客厅等。20多个散布在各楼层的研讨空间、会议室都开放给市民,读者预约通过后即可免费使用。阅读情境也颇为多元,既有以三楼阅读广场为代表的开放式空间——大面积玻璃窗的运用,让读者可在阅读的同时亲近自然;也有不同规格的极静阅读室——这里断网,主打沉浸式阅读。
业内人士指出,上图东馆的开放特质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海纳百川”一脉相承,也是大阅读时代之需。全媒体、大数据等发展,让阅读不限于看书,向更加多元延伸,看展览、听讲座、读书沙龙乃至音乐、艺术、科技体验都是“阅读”的内容。基于此,图书馆作为空间的价值,越来越被读者需要。这也从侧面回答了一个重要议题——知识、信息唾手可得的当下,我们为什么还要走进图书馆。
“我们将探索成为新一代图书馆,在‘藏借阅一体’的大空间中充分运用展陈、活动和服务打造以阅读为核心的文化中心,让上图东馆成为文化地标的‘打卡点’,成为上海城市文化服务的‘金名片’。”陈超透露,8月、9月,在可允许的条件下,上图东馆会展开多轮公测,并根据读者反馈改进服务、调试设备,争取尽快常态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