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医说医|有曙光,有未来——百年中医院如何走好守正创新路

2023年02月24日 20:23:29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2月24日电(记者袁全)当“公立医院”“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这三个词组合起来,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医疗、教学、科研上面,我们要致力于成为一家病人心中向往的医院。作为一家公立医院既要体现公益性服务,同时能最大限度地讲究社会效益。”在做客“有医说医”——对话顶尖医院院长全媒体大型访谈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院长房敏如是解答。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基本理念。作为海派中医发展的一个窗口、一张名片,如何推动中医药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和曙光?在访谈中,房敏给出了属于曙光医院的答案。

  高质量发展 关键在“人”

  2022年,作为首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曙光医院率先入选了上海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名单。拥有百年历史的曙光医院在15年研究型中医院建设的基础上,又一次实现重要飞跃。

  “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核心首先是人的高质量发展。”房敏表示,医院首先是要以人民健康的需求为出发点,解决人民健康事业中的关键问题,在保证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基础上,重视学科人才团队建设,集中力量着重解决重大、疑难疾病及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曙光医院充分发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上海市名中医等传帮带作用,成立国医大师严世芸心病诊疗中心、全国名中医蔡淦脾胃病诊疗中心、全国名中医石印玉骨伤诊疗中心、30个上海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传承名医经验,提升中医内涵建设。

国医大师严世芸教授进行临证授课(受访单位供图)

  同时,曙光医院依托教育部、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6大研究所,18个临床研究室,对接国家战略,紧扣临床焦点难点问题,着力建设中医药防治脏器纤维化临床医学中心,以中医药防治器官纤维化(肝肾心肺)为纽带,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以部市共建“研究型中医院”为基础,打造“研究型门诊+示范性研究型病房”临床研究模式,建设高水平中西医结合、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型医院。

  在管理体制方面,曙光医院通过培养多学科交叉临床研究队伍,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进一步优化中药抗纤维化机制与效应物质基础研究平台、生物样本库建设、中医特色诊疗技术评价和新药研究平台等。

  此外,在学科建设方面推进国家中医药疫病防治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感染科、重症医学科、呼吸科等多学科协作的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加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和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防治研究平台建设,强化中医药特色公共卫生人才建设,探索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

  在科研方面,曙光医院秉承“科技兴院、人才强院”发展战略,以人民健康为己任,重点关注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域危急重症、疑难杂症领域的攻坚克难。“高质量的科研归根结底也是人的发展。”房敏认为,科研人才和团队的建设极为重要,要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做好有组织的科技创新,建设一流的中医药学科和平台,为高质量科研提供软硬件支持。

  中医西医协同 以“创新”固“守正”

  讲到中医医院的临床、科研,一个经常会被提到的问题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协同,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之间关系的问题。对此房敏认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本身与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是有差异的,中医院姓“中”,因此中医临床诊疗流程、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在中医院的建设规划中是被充分彰显、首要考虑的。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文明中,传统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过程中,只有将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中西医并重,健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体系,才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房敏表示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中医特色。持续加强传统优势学科肝病、骨伤、肾病建设,着重发展新兴学科糖尿病、心血管、肿瘤、肛肠、妇科建设,聚焦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和能力提升建设等。

  其次,加大加快中西医学科融合的步伐。建立中西医结合融合外科、中西医结合影像诊断中心、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研究中心、中西医结合脑病中心等。

  再次,支持多学科参与中医药创新发展。围绕中西医结合的关键科学问题、中医传统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等领域开展研究,推动中医西医汇聚创新,在创新药物、中医药诊疗仪器设备、中西医基础和临床重大成果方面取得突破。

医院投入使用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受访单位供图)

  最后,主动对接“新工科”“新医科”,推进建设中医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AI相结合的应用场景项目研发,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动智能工程+中医的“新工科”人才协同育人机制改革,为率先构建中医药大健康数据治理体系提供支撑。

  “科技推动、促进了社会发展,不可避免地也会影响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房敏认为既要坚守中医药本身发展、演变沿革的规律特色,在此基础上也要活用技术手段,让传统中医药在传承精华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现代科学是社会进步的结晶,理应为中医和西医两个医学体系服务,中医医院也需要必需的高精尖装备配置,中医西医协同高质量发展,最终受益的肯定是患者。”房敏说。

  对接国家战略 彰显中医人使命担当

  医联体建设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曙光医院积极落实国家新医改建设和医联体的重点举措,发挥三级公立医院的引领作用,立足上海打造东部中医医联体,辐射长三角探索中医专科协作联盟。

  “医联体建设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更多的群众就近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房敏表示,早在2016年,曙光医院就基于上海市中医肝病、肾病临床基地建设项目,探索优势病种分级诊疗模式。

  2018年,曙光医院继续加速推进医联体建设,成立了5个以重点专科牵头的点对点市级中医专科(专病)联盟;2019年,依托浦东新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曙光医院联合浦东新区卫健委,架构一个以曙光医院为建设主体的“三级中医院-区属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网络,成立最早的区域中医医联体——浦东新区中医联合体。至2020年底,医院陆续又与黄浦区、宝山区、松江区卫健委完成医联体合作协议签约,基本形成上海市东部中医医联体组织构架。

  随着基层就医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选择,近年来,曙光医院还在上海4个行政区内各建了一个“一区一品牌”中医专科服务重点基地,带动辐射区域医疗卫生机构优势特色品牌建设,进一步优化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名科、名医一体化中医药服务,将海派中医专科的金字招牌延伸到基层。

  2019年11月,曙光医院响应国家“长三角健康一体化发展战略”,落实引领长三角中医药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措施和意见,成立了首个以国家区域中医(肝病)诊疗中心牵头的“长三角中医肝病协作联盟”,标志着长三角中医药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机制探索和平台建设进入到落地建设阶段。

曙光医院(东院)外景(受访单位供图)

  2020年10月,曙光医院另一个国家区域中医(内分泌)诊疗中心牵头的“长三角中医内分泌代谢病专科联盟”成立。在上海市卫健委、上海中医药大学统一部署安排下,整合优质资源,依托名中医工作室和专科联盟建设筹划曙光品牌的辐射点,“点、面、体”结合地有序推进长三角健康一体化的加快发展。

  “中医药学历经千年传承创新发展,在今天,仍是对接国家战略、保障国民健康、解决临床重大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房敏表示,随着国家战略的落地,如今曙光医院已逐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华东片区,更要对接国家战略,去承担更多、更重大的任务。”

  在房敏看来,增强中医药事业专业自信,提升中医药学科、专科和团队针对上海市民老龄化、慢病、亚健康临床难题的有效防治水平等,也都是中医人义不容辞、必须肩负的使命与担当。“百年曙光,全院全员医护人员定会以饱满的精神,全力以赴,在医院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交出一份满意答卷。”房敏说。

  “有医说医”——对话顶尖医院院长全媒体大型访谈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发起举办,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及太平洋健康险公司全程支持。该大型访谈旨在通过与院长们的精彩对话,讲好“医院故事”“医生故事”,搭建专业医疗机构和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监制:姜微

  策划:杨金志、季蕾

  统筹:姚玉洁、仇逸、周琳

  记者:袁全、龚雯

  协调:蒋宏良、洪逸飞、刘一鸣

  视频:查伟诚、肖劲涛、衣睿童、张烨成

  文案:邓侃、杨子华

  海报:杜梁楠

  新华社上海分社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联合出品

  全程支持: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及太平洋健康险公司

【纠错】 [责任编辑: 许超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9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