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22民生访谈 | 市绿化市容局:从大绿地到小生灵,城市里也有“诗和远方”

2022年07月12日 21:38:3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7月12日电(记者董雪)从高空俯瞰,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圈郁郁葱葱的大型绿化带沿着外环线环绕上海。近日,这条生态“项链”再添新“珠”,徐汇区华泾公园等7个改造项目开工,今年内还将推动10座环上公园建设,“环绕中心城的绿化带”进一步向“环穿主城区的公园带”跃升。

    “我们正在加快推动生态惠民工程,努力为市民提供更多‘开放共享、多彩可及’的生态空间,让生态底色描绘摩登都市的‘生活画卷’,让绿色空间承载市民群众的‘诗和远方’。”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12日做客“2022民生访谈”。从公园绿地建设,到城市空间开放共享,再到与城市小生灵和谐共处,邓建平回答了一系列市民关心的问题。

    7月12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右一)做客“2022民生访谈”。新华社发

    增绿,让城市处处有公园绿地

    公园绿地是城市吸引力、亲和力的体现,也是市民可亲近、可参与的文化空间和休闲去处。作为人口稠密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一直在努力破解生态环境建设瓶颈。

    据邓建平介绍,生态惠民工程主要包括“五个一批”:“新建一批”,全力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增加森林面积,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改造一批”,加快推进环城绿带改造和开放休闲林地建设,今年将改造完成7座环城公园;“提升一批”,大力推进“公园+”模式,提升公园文化、体育、旅游等复合功能;“共享一批”,积极推进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保护一批”,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城市生态屏障。

    “今年,全市计划新增口袋公园60座、城市公园30座、乡村公园30座,全市城乡公园数量达到650座以上。并且计划结合环上公园建设,建成6座外环绿道驿站,打通8处外环绿道断点,新增外环绿道18公里以上。”邓建平说。

    2021年12月20日,俯瞰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内名为“申园”的中式园林。(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如何丰富公园的功能,给市民游客增添获得感,也是上海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邓建平表示,“十四五”期间,上海将按照“打响品牌一批、专业提升一批、丰富植入一批、规划新建一批”的总体思路,继续加快公园主题功能拓展,增加体育、文化、音乐、艺术、戏曲、红色资源等元素,创建各类主题公园,进一步展示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海派文化的时尚包容和江南文化的传承创新,深入结合儿童喜爱的小型乐园、青年人期待的体育设施和老年人适合的健身器材,打造“公园+”的多彩天地。

    开放,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从滨江地带到繁华商圈,从生态绿地到历史建筑,从新增空间到存量改造。2021年最后一天,正在建设“人民城市”的上海,上新两座地标吸引众多目光:

    其中,一个是浦江东岸“黄金地段”上的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北区正式开园,另一个,是南京西路繁华商圈中气势恢宏的上海展览中心拆下外围铁栏,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大院”变身为老百姓可亲近、可走进的“公园”。

    据邓建平介绍,推动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动体现,这样的惠民公共空间焕新亮相将越来越多。到2025年,上海将实现100个以上的机关、企事业等单位附属空间对社会开放,开放绿地100万平方米以上,改造成40个以上口袋公园。

    上海展览中心开放提升效果图。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开放共享工作意义重大,但难度也很大,涉及政策、规划、建设、管理、安全等方方面面。在此,我们也呼吁更多社会单位,把开放附属绿地和履行社会责任有机结合起来,相信全市一盘棋,上下齐发力,这项工作一定能取得新的更大成效。”邓建平说。

    邓建平表示,上海将在2022年内再建成100个“美丽街区”,成为老百姓身边的、可以走进的“风景”;再优化提升5000处以上公共空间休憩座椅,建造“一座可以坐下的城市”;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公园多释放开阔草坪、林下空间等,供游客开展搭帐篷活动;推进开放休闲林地建设,将原本“看得见走不进”的密林,变为“可穿行的绿洲”。

    探索,与城市小生灵和谐共处

    “感谢广大市民群众对野生动物的关心和爱护。”邓建平表示,上海近年来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希望广大市民朋友继续关注支持城市自然生态和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共同守护生物多样性,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上海地处南北候鸟重要的迁徙通道,鸟是上海野生动物中最大的种类之一,种类丰富,数量也非常庞大。过去20年,上海的观鸟爱鸟人群不断壮大,引领了一波自然观测的潮流。

    6月初,城市公园中出生的小䴙䴘在父母的照顾下茁壮成长。新华社发(受访对象供图)

    “作为上海野生动物保护的主管部门,我们顺势而为加大志愿者招募力度,在全市40个样点常年进行鸟类监测,为研究和保护野生鸟类群落、制定保护政策提供支撑。”邓建平说。

    除了鸟类,一些适应性强、敏感度低的野生动物也逐步回归,城市居民与它们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

    2020年,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出现在松江区的小区里后,相关专家对此进行调研,并联合民间动物保护机构发起“城市里的公民科学家”项目,让居民参与到城市野生动物的调查研究中去,进一步了解貉的习性。

    鸟的翅膀往哪儿里飞,鱼的尾巴往哪儿游,是衡量生态环境好不好的真正标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在不断减少。”邓建平表示,动物也会投票,保护野生动物最关键的是保护好它们的栖息地。

    在做好野生动物资源管理的基础上,上海先后建立了奉贤、崇明、金山、松江、青浦、浦东等6处野生动物禁猎区,连同全市11处自然保护地和13块重要湿地,织起一张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大网,为科学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优化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空间布局奠定基础。

    新华社『解码魔都』工作室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 史依灵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64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