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红色资源进校园,感悟“真理的味道”
新华网上海9月17日电(记者郭敬丹、吴振东)“如果真理有味道,会是什么样的?”近日,上海市南洋初级中学六年级学生在放学后迎来不一样的课后服务时间。中共一大纪念馆“树德有为 雏鹰少年”思政教育带着红色资源走进校园,馆校合作讲述红色历史,在青少年心中根植理想信念。
这是一场主题为“觅得真理,味道真甜”的研学活动,讲述中共一大纪念馆“镇馆之宝”——《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出版的故事。记者在教室看到,结合纪念馆定制的视频内容和《开天·“一大”本》立体书,南洋初级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夏珍带领学生了解“大胡子”马克思和《共产党宣言》问世的历史背景,以及为什么要翻译《共产党宣言》、译者需要具备的条件等。在循序渐进的提问、讨论中,夏珍抛出研学主题:“真理是什么味道的?”
9月15日,研学活动上,教师带学生通过立体书认识中共一大会址。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是苦的,因为真理要吸收进大脑,过程是痛苦的。”也有人答:“是甜的,因为真理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结果是甜的。”
问题的答案,由学生们通过“无实物表演”来探寻。拿着研学“剧本”,学生们亲身感受这样的历史片段: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
小伙子就是陈望道,奋笔疾书的工作就是翻译《共产党宣言》。
研学视频中,镜头对准中共一大纪念馆展厅内的一红一蓝两本《共产党宣言》。“为什么有这样两本呢?”学生们有的说,“我猜一本是初始版,另一本是升级版。”有的说,“大概有的是中文版,有的是别的语言的。”
9月15日,学生观看研学视频。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没等视频讲述,一名到纪念馆参观过的学生就给出了正确答案:红色封面的,是1920年8月最早出版的版本,由于排版疏忽,封面书名错印成“共党产宣言”。一个月后,小册子再版,书名更正,封面改为蓝色。
“以前在历史书上看到过这个故事,今天大家一起讨论、表演,印象更深了,理解也更多。”南洋初级中学六年级二班学生薛辰逸说。
今年8月,教育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等工作要求。在夏珍看来,思政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情感认同。“中共一大纪念馆的研学内容选取小切口的红色故事,充满温度,在体验、互动中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上海市南洋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周英儁说,希望通过这样的课后服务,让学生们加深对“红色”、对革命历史的理解,从小在心里播下爱党爱国的种子,强化思想自觉、行为自律。
中共一大纪念馆是教育部等部门公布的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之一。新学期伊始,纪念馆思政教育陆续走进各学龄段校园的课后服务时间,着力完善校内外协同育人格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